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福特 >> 长安福特价格 >> 正文 >> 正文

挚研宏微比亚迪逆势涨价为哪般

来源:长安福特 时间:2023/5/31

在特斯拉降价的攻势下,比亚迪打响了涨价“第一枪”

11月23日,比亚迪在官博上发布涨价声明,表示收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终止、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等车型的官方价格进行上调,幅度为-元不等。

这已经是比亚迪年的第三次涨价,尤其是在新能源补贴退出进入倒计时后,比亚迪还逆势成为了第一家宣布涨价的车企。

与比亚迪相反的是特斯拉,在10月宣布对部分车型降价1.4-3.7万元,外加现车保险补贴-元。

两家新能源车企的龙头已经作出了明确相左的选择,其他车企好像还在观望之中。

01不得不涨价的理由

就像比亚迪在官博中说的那样,原材料涨价已经极大的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目前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现货报价上涨至59万元/吨,与年年初相比涨了近10倍。而动力电池又占据了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40%-50%,动力电池价格上涨会导致单车成本增加0.5-3.5万元。

如果车企不涨价销售的话,这些增加的成本就要自己消化,这样无疑会给自己增加盈利压力。

要知道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虽然处于热销状态,销量增长迅速,但为企业贡献的单车利润并不可观。比亚迪的平均单车利润为美元,上汽的平均单车利润为美元,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的平均单车利润更是负数。

除了平均单车获利能达到美元的特斯拉,大部分销量靠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日子其实只是看着风光。

当然,在推广新能源汽车、培育用户消费习惯的阶段,车企们选择用相对燃油车较低的价格来换取市场份额的策略也是正确的,不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不会在几年内迅速提升至31.8%。

不过,赔钱赚吆喝的买卖是没办法长久做下去的,所以这两三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曾有过涨价的动作。

比如特斯拉在去年3月将ModelY全系涨价元,今年6月又将入门级的Model3涨价了1.28万元,ModelX涨价3.2万元。除了头部品牌特斯拉、比亚迪,其他新能源车企在今年第一季度也都进行了涨价,涨幅最少也有元。

在动力电池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车企们作出涨价的选择无疑是合乎情理的。按理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即将到来,车企们为了弥补因失去补贴而失去的收入,更该有涨价的动力才是。

然而事实却是,目前只有比亚迪宣布涨价。

02特斯拉向左,比亚迪向右

曾经,比亚迪在价格策略上也是紧跟特斯拉的脚步。然而这一次,特斯拉选择了降价,比亚迪却选择了涨价,两家企业的策略就好像在十字路口上选择了分道扬镳。

但这件事其实并不能以简单的涨价和降价来区分。

要知道虽然同属世界范围内销量领先的龙头品牌,特斯拉的单车利润却是比亚迪的6.6倍,理所当然的比比亚迪有更多降价的空间。

在比亚迪的主力车型售价普遍只有12-25万元的情况下,特斯拉的入门级车型售价在补贴后也已经达到了26.59万元。与其说特斯拉降价,倒不如说是之前他家的定价就“太贵了”。

10月开始的些许降价,也可以理解为特斯拉的一种促销手段,是用来应对年底到春节前这段汽车销售旺季的临时措施。

比亚迪价目表▲

特斯拉价目表▲

事实上除了特斯拉、福特电马和奔驰,也没有别的车企在这时选择大范围降价了。问界、小鹏等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最多也只是选择在门店推出各种优惠,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整体优惠力度完全称不上是“降价”。

可以说,大部分车企在不降价以保障单车获利这件事上,已经形成了共识。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表示,今年年末比起大范围的降价潮,应该更可能出现的是涨价潮,因为“明年新能源国补即将退出,车企降价之后,若届时再提价,反而会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销售的开展。”

比起其他车企的扭扭捏捏,手握近50万订单的比亚迪显然更有涨价的底气。毕竟日前比亚迪刚刚完成第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内部人士称比亚迪眼下最头疼的是扩大产能的问题,而不是扩大销量的问题。

今年9月,郑州比亚迪有限公司成立,让那个传说中年产40万辆的“中原项目”又添实锤;11月,比亚迪又与宝鸡市政府签约,将在扶风县建设亩用地的新厂房。

除此以外,比亚迪今年还在襄阳、长春、盐城、徐州等10个地方签约、扩建电池基地。

在扩产能这件事上,比亚迪的确是认真的。

而且对比现有的补贴额度(插电混合动力车元/辆、纯电动车元/辆),比亚迪只涨价-元,似乎也算是变相回馈消费者了。

03压力给到其他车企

在行业领导者特斯拉和比亚迪作出了相反的选择之后,真正感到压力的是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尤其是那些还处在“卖一辆赔一辆”状态的造车新势力。

虽然有涨价的天时地利,这些车企明显怕没有涨价的“人和”。

要知道理想、小鹏和蔚来这三家曾经领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势力,今年合计销量尚不足10万辆,与比亚迪的53.9万辆相去甚远,销量增速也比不上传统车企出身的上汽、一汽、长安和奇瑞。

即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标志性的30%后,会对燃油车份额造成极大的争夺威胁,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造车新势力们似乎也无法受益于此。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线下门店人流减少,销量承压,不促销就很可能卖不出车。

可是一直不涨价也是不明智的,毕竟投资人的钱再怎么抗烧抗造也有个极限。理想、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如果再不能提高单车获利并扭亏为盈,只怕在被消费者抛弃前就要先被资本市场放弃了。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也只是一种“消费品”,靠补贴还不赚钱的消费品还能有存在的必要吗?

更何况特斯拉的成功已经证明了,高价或涨价并不会损害品牌销量和价值,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营销手段才会惹人反感。

作为主力车型售价基本超过25万元的造车新势力们,的确该先反思下自己与比亚迪在成本控制上的差距在哪里,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自产动力电池吗?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造车新势力们即便涨价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单车获利,还可能会逼得消费者转向更加物美价廉的比亚迪,或者是更有B格的特斯拉。

比亚迪既然敢打响涨价的第一枪,他就不会是唯一涨价的车企,而留给造车新势力们思考营销策略、改善生产效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