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福特 >> 长安福特类型 >> 正文 >> 正文

2021汽车业年度十大话题合资股比即将全

来源:长安福特 时间:2023/3/23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除了股比,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提起汽车行业的合资股比,与其说是年的汽车业热门话题,不如说是过去五年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体记忆。

前不久,商务部颁布了年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管理措施》)。其中提到,从年1月1日开始,取消乘用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并且放开了同一家外商只能建立两家合资公司的限制。

其实这一消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早在年发布的《管理措施》中,就已经明确了不同阶段的限制取消计划,包括发布当年取消的专用车、新能源汽车股比限制,年取消的商用车股比限制,和即将于年取消的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如今不过是旧事重提,将五年前的承诺落地。就在《管理措施》发布的第二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还发文表示,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有利于市场化竞争。截至目前,媒体报道也都对未来普遍看好。

曾经的顾虑与担忧到底是什么?

要知道,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还曾在每月例行信息发布会上对放开股比表示反对与担忧。甚至一汽、东风、长安、北汽,也曾联名反对股比开放。

还记得同样是年,宝马在与华晨的合资合约还有4年才到期之际,提前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合资续约,新的合资合同将持续到年。

讽刺的是,当时有消息称,在华晨与宝马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除合资自主品牌“之诺”项目外,宝马有4个团队进驻华晨,帮助其重新构建自主产品线。

时任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安格,一方面表示“我们给华晨提供一系列的咨询和支持项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他也坦陈,“这些产品都是华晨的产品,产品未来是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华晨的运作和经营。”而华晨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现在,站在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回看过去,曾经人们到底是在担忧什么?面对未来,人们的信心又从何而来?

除了没有上市的一汽,翻开东风、长安、北汽的财报,可以很明显看到它们在利润上对旗下合资公司的严重依赖。

东风汽车集团上半年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为.56亿元,合营、联营企业经营溢利超过了70亿元。年末,在合约期即将届满之际,东风汽车集团又转让出了东风悦达起亚25%股份。

再来看长安汽车,虽然旗下的两大合资公司——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在终端市场上早已辉煌不再,但在上半年,仍然分别为长安汽车贡献了7.3亿元和5.7亿元的净利润。

至于北汽,就更不用多说什么了。眼看着华晨对宝马“低声下气”,一汽、上汽、江淮在大众电气化转型路上分庭抗礼,北汽在股比开放大限将至前夜,发布了一则两年前的增持戴姆勒集团股份的消息,通过参股来降低未来股比变动所带来的冲击。

一旦丢掉对北京奔驰的控股权,未来北汽财报中的盈利表现可想而知。而曾经作为北汽的另一大利润奶牛——北京现代,在这一年出售了第一工厂,也就是曾经的总部所在地、那个人称“现代速度”开始的地方。

其实不仅是它们,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也都能在财报中看出对合资公司在利润上的依赖。不过这些其实并不是当年中汽协董扬反对和担忧的根本原因。

汽车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他看来,当时已经具备了建成汽车强国的基础和条件,而如果过早放开股比限制,势必将对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带来重大变化。

对未来的信心从何而来?

所以,在过去五年过渡期内,能否让中国品牌具备抵御股比放开所带来的冲击十分重要,而这其实也是今天人们对未来抱有信心的关键。

从市场份额来看,人们一定都还对年自主品牌跌破40%市场份额的红线心有余悸。而在最新一期的乘联会月度数据中,形势已经完全逆转,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跌破40%的同时,自主品牌自从7月重回红线之上后一路走高,甚至已经超过46%。

另一方面,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三家中国民营车企,也同时在核心技术、终端市场和资本市场在这一年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惊喜。尤其是吉利汽车,开始将中国主导的新一代混合动力技术输出给世界汽车巨头。更不要提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年放开的专用车和新能源车股比限制,成就了特斯拉中国,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不仅击败一众“二线”豪华品牌,也让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强劲敌。

与此同时,在更广的维度上,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们,与不断向上突破的自主品牌共同形成的中国汽车品牌矩阵,让原本只是股比大限将至的合资汽车公司们,险些真的“大限将至”了。

这是中国汽车品牌共同的成就,也是人们对未来抱有信心的因素之一。

有人说,股比放开的时候,很大概率上并不会有让人出乎意料的大事件发生,因为该发生的早就在进行中了。

而更长远的,不仅要看各家中国汽车上市公司发布的目标能否实现,包括在终端市场能否稳住基盘、全新创立的品牌何时能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在过热的资本市场中,它们能否展现出真正的核心价值。而这些正是取消限制后,别人无法像股比一样轻易拿走的硬实力。

文字为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