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福特 >> 长安福特图片 >> 正文 >> 正文

机构强推买入六股成摇钱树乐居财经

来源:长安福特 时间:2023/7/9
北京哪个雀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448764.html

双星新材():光学、光伏膜材持续发力半年业绩再创新高

类别:公司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邓胜/郑勇日期:-08-11

事件

事件:公司发布年半年报,21年H1实现营收26.4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归母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76亿元,同比增长%。

简评

光学、光伏膜材持续发力,半年业绩再创新高。进入年以来,随着下游面板行业、光伏行业蓬勃发展,高端BOPET材料景气度上升,叠加公司在产品端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将资源更多倾斜到高毛利的新材料业务,五大业务毛利率持续上涨,公司净利率连续五年上涨,从年的5%提高到年H1的23%,助力公司H1业绩及盈利再创新高。年公司实现营收26.4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归母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76亿元,同比增长%;第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76亿元,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进一步增长,达3.28亿元,环比增长18.8%。分各业务来看:光学材料膜业务方面,公司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年除了继续对接国际面板龙头三星,也不断开拓国内客户,比如海信超过一半光学膜用量由双星供应,爆发式放量增长,此外受益于消费类电子产品、MLCC基材需求快速增长,制程材料离型保护膜、高端离型材料产品营收大幅上涨,光学材料膜业绩同比增长达25%,且毛利率同比上涨18个百分点达39%;新能源材料膜业务方面,下游光伏产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对光伏背板基材膜需求不断提高,公司相关产品营收大幅上涨,同比增长达%,毛利率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达34%,新能源材料膜业务占比由H1的12%提升至23%;信息材料业务方面,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打通可变信息材料制造关键技术,TTR膜基材实现国产替代,国内市占率不断提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0%,毛利率也上升至47%;热缩材料膜业务方面,公司布局优势明显的PETG产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毛利率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至32%;聚酯功能膜方面,由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其业务营收同比微幅下跌6%,但业务盈利能力上涨,毛利率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至26%。随着高端产品需求大幅上涨,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产能向高附加值产品切换,年上半年新材料营收占比达67%(占比为55%),新材料毛利占比达75%(年占比为61%),整体业务毛利率由年的22%上涨至34%,随着下半年光学膜新产能逐渐释放,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由原本主功能性包装材料企业向光学、光伏、信息等膜材创新型高端企业逐渐蜕变。

下游景气度提升叠加光伏膜二期产能释放,下半年业绩可期。年底BOPET价格大幅上涨,年初开始回调,四月份以来随着BOPET膜需求量上涨,BOPET膜库存持续下跌,其价格开始稳步上涨,预计下半年公司将持续受益。在光学膜业务方面,随着光学膜终端产品尺寸大型化以及手机和平板电脑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国内不同用途光学薄膜年需求量在50亿平方米以上,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光学材料业务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公司加大光学材料业务市场开拓力度,围绕光学材料进行了重点客户开发,已经得到业内领军公司三星认可,逐打开国内市场;年2月份取得二季度海信招标(公司供货占比55%),TCL和冠捷的供货量也不断增长,且公司通过长虹为小米加工,通过其他代工厂为华为加工,下游客户开发将保证公司光学膜业务进一步增长。新能源材料膜业务将持续受益于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随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代全面到来,以及年碳高峰、年碳中和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导向,预计到年全球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攀升至GW,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9,GW,分别约为年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的6倍和22倍,公司光伏背板膜产品凭借质量及成本优势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年在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20%,未来公司光伏背板膜市场占有率将持续提升,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支撑点。公司光学膜二期部分产线于年4月9日投料试车,由于公司已经有成熟的运作经验,且公司已经提前对员工进行了培训,公司二期30万吨光学膜预计在三季度附近满产,届时公司总产能将达到86万吨以上,相较当前56万吨总产能(年销量为49.6万吨)大幅提升,新材料产量占比也将随着二期光学膜项目投产相应提升,下半年开始大幅贡献业绩,助推全年业绩上新台阶。

股权激励计划覆盖19%员工,彰显公司高速发展决心和信心。公司近五年来营收和利润都大幅增加,-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9%,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高达53%,成长性显著,并且由于公司出色的管理能力以及超出同行的运营和技术经验,公司的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指标始终居于业内前列,公司年人均创收高达万元,人均创利高达45万元。在公司新材料利润占比达到七成以上,且二期光学膜产能逐渐释放的背景下,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将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绑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公司更长远的发展。

激励计划有三个特点:①有明确公司业绩目标为指引,具体是以净利率增长率为指标,以年净利润为基数,-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60%、%、%的业绩考核目标,充分反应了公司保持持续高增长的决心和信心。②分为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两方面业绩考核,更加全面综合,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③覆盖人数较广,公司现有员工人,本次激励计划覆盖员工人,人数占比达到19%,其中高管11人获得限制性股票比例为17%,核心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骨干员工等共人获得限制性股票比例为83%。

如此高的覆盖面有助于公司充分调动管理、业务、技术等员工积极性,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助力公司更好更快发展。

盈利预测与估值:上调公司年、年和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值分别为14.0亿元(前值12.1亿元)、17.9亿元(前值15.5亿元)和22.1亿元(前值19.6亿元),EPS分别为1.21元、1.55元和1.91元,PE分别为17.2X、13.5X、10.9X,基于年盈利预测给予25倍PE,目标价30.3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长安汽车():销量保持稳健自主表现靓丽

类别:公司机构: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陈晓/宋伟健日期:-08-11

事件

公司公布7月销量数据,7月公司17.8万辆,同比增长8%,环比增长3%。

销量表现优于行业,自主表现靓丽。

根据乘联会数据,7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环比下滑5%,公司表现优于行业。分品牌来看,公司自主品牌保持热销,长安系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突破9万辆,同比增长14%。主力车型CS75、逸动等保持热销,高端序列UNI系列单月销量辆,欧尚品牌乘用车销量辆。合资品牌方面,长安福特销量辆,同比增长20%,环比提升20%。

长安马自达销量破万。长安新能源实现销量辆,保持热销。

积极推进变革,电动化有望取得成效。

公司在组织、营销、开发等多方面推动变革,并积极拥抱电动化与智能化。公司打造方舟架构,将在降本、研发进度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高端序列UNI品牌全新车型UNI-V将于下半年上市,有望进一步补充公司高端序列的车型强度。电动化方面,公司打造纯电平台,首款基于EPA1纯电平台的车型有望今年亮相。与此同时公司与华为、宁德共同打造新能源高端品牌,后续将基于高端品牌打造多款车型,子公司阿维塔将全面推进高端品牌落地。

投资建议

公司-年EPS分别为0.45元、0.58元和0.72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新车型上市进展不及预期等风险。

比亚迪():拥抱蓝海从区域市占率看未来需求

类别:公司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程似骐/何俊艺/杨耀先日期:-08-11

行业空间:二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车增长潜力最大。我们测算,到年二线及以下城市为8倍增长空间,一线城市为5.5倍。

行业现状:插混在二线及以下城市销售乏力,核心原因在于过去插混对标新能源车,而现在对标的是燃油车。1)产品定位:过去插混以具有上牌红利政策地区为目标市场,售价高于同级燃油车;2)技术上:过去采用并联构型,存在“亏电油耗高”缺点,依赖充电。DM-i率先解决“成本高”、“亏电油耗高”的行业痛点,对标燃油车,在二线及以下地区的蓝海市场抢占先机。

重点市场:公司选择重庆、天津、湖南、江苏、广西作为“区域战役市场”进行营销尝试,DM-i供给相对充沛。在区域战役市场试点营销是公司对DM-i需求的真正反馈,其销量情况可以说明在供给充裕之下DM-i能带来怎样的增长幅度。从7月区域战役市场终端销售数据看到:

DM-i带动公司份额大幅提升。7月公司在区域战役市场市占率从2月(DM-i交付前)1.34%提升到4.88%,五个月公司市占率提升3倍以上。

其中,7月公司在天津市占率跃居第1,重庆排名第2,南京排名第3,南宁排名第4。

DM-i在非一线城市也展示出强劲需求。7月DM-i在二线及以下城市销量远超插混竞品,对标燃油车。

DM-i开启自主直面合资竞争的格局,同级别销量排名靠前。在战役地区,7月秦DM-i在A级轿车市场份额排名进入前五,宋DM-i在A级SUV市场排第三。

估值:目标市值1.5万亿(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车业务:强势自主品牌估值已突破原有估值框架和区间,市场对于国内顶尖新能源车和燃油车自主品牌已给到5倍左右的PS估值(比如公司、长城汽车)。去年公司5.5倍PS峰值反应市场对新能源车业务的溢价(去年市场未考虑电池外供溢价)。当前DM-i需求旺盛,销量预期持续向上,参考历史给5.5倍PS,对应亿元的估值。

其他:动力电池业务约亿元,消费电子业务约亿元,半导体业务约亿元。

对于新能源汽车,二线及以下地区未来存在8倍的增长空间,高于一线城市,是一片蓝海市场。我们认为,DM-i的技术特性以及产品定位将最先打开这一市场。通过试点区域,我们已经看到在供给充沛情况下DM-i带来的巨大销量弹性。随着产能瓶颈突破,DM-i销量弹性将在全国范围释放,新能源车销量继续走高。

同时公司加速供应链对外开放,动力电池外供持续推进,将打开收入与业绩增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年~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89、亿元。估值方面,我们认为当前公司估值的锚为DM-i,DM-i需求强劲,同时动力电池外供预期提供估值溢价,公司市值有望突破1.5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车业务估值约0亿元,动力电池业务约亿元,消费电子业务约亿元,半导体业务约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汽车市场复苏不及预期:全球疫情影响未完全消除,存在复发风险,进而制约行业复苏。

原材料涨价的风险:上游原材料涨价、如芯片等核心部件供应不足等因素对行业形成扰动。

动力电池等零部件外供不及预期:公司拥有整车业务,在终端市场与其他OEM存在竞争关系,或制约公司电池及其他零部件外供给其他OEM。

政策不及预期:目前新能源汽车仍然享受如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等政策红利,未来政策退出或对市场需求产生扰动。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随着以大众、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厂商加速投放新能源车型,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在市场份额、利润等方面面临挑战。

宁波韵升():各条线均强劲增长驱动业绩超预期

类别:公司机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娄永刚/黄礼恒日期:-08-11

事件:公司8月9号发布年中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6.7亿、2.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47%和%;其中2季度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为9.27、1.74亿元,分别同比53.5%和70.36%。

点评:

各条线均大幅增长推动业绩超预期。年1、2季度分别实现营收6.78亿和9.27亿、归母净利润0.65亿和1.74亿元,2季度同环比均大幅增长主要为各条业务均超预期大幅增长。汽车、消费电子以及工业等主要业务领域实现营收2.74亿、5.85亿和5.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7%和%;各业务订单饱满,在总产能增加至1万/年后依然能够维持满产运营。产能扩张以及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推动盈利能力连续提升,最近5个季度毛利率从15.5%连续提升至30.78%,为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净利润率提升至18.8%;叠加原材料库存享受涨价收益,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释放。

管理体系改革效果显现,原材料库存策略再度致胜。公司事业部制改革在年逐步成熟,且进一步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年进入收获期。一方面公司降本增效降低总体生产成本,能够承接更多低毛利率业务领域订单以提升产能利用率;另一方订单增长、产能利用率提升又进一步摊薄固定成本、为产能扩张提升支撑,公司得以实现在汽车、风电等相对低毛利率领域快速拓展。同时公司优异财务素质及大额现金储备支撑更为灵活的原材料库存策略,年6月末总库存提升至15.13亿元,较年初及1季度末分别增长49.4%、21.6%;在2季度大幅增加原材料库存,充分受益于6-7月稀土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库存收益,助力中报超预期和长期成长。

充分受益新能源汽车及工业领域高景气。公司作为老牌钕铁硼磁材厂商,技术积累和客户结构优势明显;消费电子业务是全球消费电子龙头A客户主力供应商,VCM业务全球市占率超过30%;而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也实现发展迅速,公司是国内主要电机及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主力供应商之一,将充分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浪潮;且凭借产能、技术以及成本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工业领域是今年钕铁硼磁材下游最重要的增量市场,在节能减排及“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传统中小型感应电机、铁氧体永磁电机等向节能10%-20%的钕铁硼永磁电机转变。公司抓住在工业电机(伺服电机、直线电机等)先发优势明显,占据国内外主流客户的主要份额,在空调、风电领域亦取得突破。年以来公司实现传统优势业务快速增长、新业务放量突破增长的新成长格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大幅提高对公司-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09亿(+2.79亿)、7.53亿(+4.47亿)和9.68亿(+5.88亿),分别同比增长.3%、48.1%和28.9%;最新市值对应PE分别为19.6x、13.2x和10.3x。考虑各下游领域高景气度、公司产能释放加速以及成本控制形成良性循环等因素驱动业绩超预期,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稀土价格大幅上涨,成本传导不顺畅等。

杉杉股份():业绩持续大超预期双轮驱动日益精进

类别:公司机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武浩/陈磊日期:-08-11

事件:公司发布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7.60亿元,同比增长.2%,扣非归母净利7.2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4.57亿元,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51.3%;扣非归母净利4.42亿元,同比增长.0%,环比增长57.3%,高于业绩预告上限,大超市场预期。其中锂电材料归母净利4.6亿元、偏光片5.1亿元、光伏0.02亿元、拟剥离业务-0.93亿元、稠州银行长投0.6亿元,母公司财务费用-1.5亿元。

点评:

负极材料加速放量,快充、硅基等差异化市场快速开拓,石墨化影响有望逐步改善。公司上半年负极材料销量4.15万吨,归母净利2.31亿元,测算单吨净利0.64万元/吨。在内蒙等地“双限”石墨化供应紧张背景下,公司通过参股石墨化加工企业,内部扩产、创新工艺等多种手段保障核心工序稳定供应,支撑销量环比持续增长。随着包头一体化二期项目、乌兰察布项目年底逐步投产,以及远期四川眉山20万吨一体化项目投产,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快速提升,成本有望持续下降。产品方面,公司持续巩固在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最新一代快充产品在全球主流消费企业试产,预计年全面导入,硅基负极在已批量应用于3C基础上,年下半年有望对全球知名电动工具企业实现批量供货,依托高性价人造石墨等产品,下半年动力类销售规模也有望大幅提升

正极材料量利爆发增长,高镍进程加速,一体化降本可期。公司上半年正极材料销量1.67万吨,归母净利1.76亿元,我们测算单吨净利在1.5万元左右。上半年动力及小动力市场放量带动公司销量大幅增长,同时公司优化供应链及采购结构,成本增长有限,单吨盈利大幅提升。高镍方面,高镍单晶三元完成车间试产,进入车厂B轮试样;高镍多晶获得吨级订单,进入车厂C样测试,有望在年批量稳定供应;高镍NCA应用独创包覆技术,批量供应主流客户。一体化方面,公司永杉锂业一期2.5万吨产能预计年9月试产,同时参股常青新能源保障前驱体供应,未来随着正极一体化供应及携手巴斯夫开拓龙头客户,有望持续贡献可观投资收益。

电解液一改故辙,6F自供比例提升,充分受益行业景气。上半年公司6F产线达产,固定成本摊薄基础上受益产品涨价,电解液盈利大幅提升,同比扭亏为盈。在行业景气持续背景下,公司启动锂盐二期吨6F扩产计划,基本可满足自有4万吨电解液产能需求,自供比例提升进一步受益行业景气。

上半年公司偏光片业务实现归母净利5.2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3.2亿元。受益设备和工艺改善带来的产线提速,以及持续推进精益生产,降本增效,偏光片季度平均单月盈利环比提升11%至1.1亿元。偏光片资产交割以来运营持续向好,后续仍将通过原材料采购进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产线持续降本增效等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长期看,公司加速产能扩张进一步提升偏光片业务市占率,自今年年底起,将逐步有广州、江苏、四川合计6条产线投产,较当前产能翻倍,公司产能在技术及靠近国内客户布局方面优势明显,将支撑偏光片业务长期业绩增长。

加速剥离资产出清,聚焦主业再创辉煌。拟剥离资产层面,富银融资剩余股权已完成出售;储能业务运维平台公司的股权处置已完成;充电桩业务正与意向收购方进行洽谈。同时,随着偏光片进口退税落地、定增落地降低财务费用、以及LG30%对应股权逐步回购,母公司费用有望持续下降,公司盈利实力将逐步真正反映在报表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公司-年营收.7、.1和.6亿元,同比增长.3%、13.9%和18.7%,归母净利19.2、28.0和35.4亿元,同比增长.7%,46.2%和26.4%,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行业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进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定增进程不及预期风险等。

妙可蓝多():二季度业绩持续高增长常温产品即将发力

类别:公司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安雅泽/菅成广日期:-08-11

事件

8月10日,公司发布年半年报,H1实现营收20.7亿元,同比增长90.8%;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6%简评

H1收入持续放量,利润超业绩预告上限。H1实现营收20.7亿元,同比增长90.8%,Q2单季同比增速62.2%(Q1+.6%%),环比增长17.4%。收入增长主要系奶酪业务,尤其是大单品儿童奶酪棒持续放量。随着上海金山生产基地产能稳步投放,公司市占率逐步提升。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家户样组,截止年上半年,妙可蓝多市占率超过30%,已位居行业第一品牌。H1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39.7%,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净利率达到6.1%,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公司在手现金充沛,货币资金达33.7亿元。渠道方面,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扩大到5家,销售网点达到36.3万个,覆盖全国95%以上地级市及80%县级市。

公司实际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超过此前业绩预告上限,Q2单季同比增速.6%(Q1+.6%)。公司盈利增速远超收入,一方面体现了新产能释放后的规模效应,同时也体现了销售费用率的有效控制。

奶酪业务维持高增长,利润率持续提升。分业务来看(1)公司奶酪业务维持高速增长,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实现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91.5%;毛利率为50.2%,同比增加3.5个百分点。(2)液态奶收入和毛利率维持稳定,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5.8%,毛利率为16.2%,同比减少4.3个百分点。(3)贸易业务与核心奶酪业务产生较好协同,实现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0%,毛利率为6.2%,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

30亿募资资金到位,常温事业部成立。公司向内蒙蒙牛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已经到账。未来,随着募投项目的陆续投产,公司奶酪产能将进一步增加,公司产能不足情况将得到解决。

募投项目全部建成后,公司将形成上海、天津、吉林、长春4个城市5间工厂(其中上海有2间工厂)的产能布局,进一步巩、固产能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公司成立常温事业部,预计下半年将推出常温奶酪产品。公司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持续巩固并扩大行业领先优势。

奶酪市场空间巨大,期待更多品类奶酪产品。公司作为国内奶酪市场领导者,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高端消费崛起,奶酪未来将在乳制品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参考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市场发展经验,继低温之后,未来还将有常温、有机、零添加、零蔗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

蒙牛入主后公司治理与奶酪业务有望快速提升。短中期:①公司在产产能均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扩大产能已成为公司发展的当务之急。获批定增方案融资规模与设计产能是8月方案4倍左右。②蒙牛将控制董事会,同时可派1名财务总监,公司治理财务规范性将改善提升。三年内维持现有管理团队稳定,预计将保持既定的市场开拓节奏。长期:渠道、采购、资金等要素协同将帮助公司巩固龙头地位:①渠道:奶酪棒和低温奶渠道重合度高,预计未来将充分展开合作,加速渠道下沉;②成本:借助蒙牛的自有奶源以及集采平台,有望降低原料成本,推出高品质新品;③资金:公司若成为蒙牛A股奶酪上市平台,将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年收入分别为44.0/61.7/84.7亿元,同比增长54.6%/40.3%/37.2%,预计归母净利润3.3/5.9/10.2亿元,对应EPS分别0.78/1.40/2.41元,对应-年PE为75X/42X/24X。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低于预期;奶酪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销售费用率上行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之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61.html